HOME> 每日趣玩> 探索二程出生地,走近武汉市黄陂区鲁台山
{$vo.文章标题}
{$vo.文章标题}

探索二程出生地,走近武汉市黄陂区鲁台山

admin
2755

黄陂区前川街是程颢、程颐的诞生地与二程理学思想最初的发样地。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程颢诞生于黄陂县城离舍,明道二年(1033年),他的胞弟程颐也在这里出生。这是因为二程兄弟的祖父程羽,北宋前期当了黄州黄陂县令,娶孝感张氏为妻,生子程珦,字太中。不久,程透病逝于黄陂县,程珦失父后,家中贫困,遂流落于黄陂县城,后来谋得衙门差事,逐渐撬升,宋仁宗时,他当上了黄陂县尉。

程颢(1032一1085年),字伯淳,被人称为明道先生,可能含有纪念其出生于明道元年的意义;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被人称为伊川先生,则为纪念其先祖之籍贯与讲学地点。原来程氏兄弟五世以上的远祖,“居中山之博野”。至其高祖程羽,官至太宗朝三司使,“赐第京师,始居开封”,并“隶籍于洛”。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其父程珦才将乃父程羽、乃祖程希振的坟莹迁葬伊川,并把自己的家属迁到洛阳居住。程的后来至岭南龚州及磁州、汉州等地做官,年老致仕后才回洛阳。

程颢、程颐兄弟离开黄陂县城,北归洛阳祖籍地时,年龄已有二十四五岁。他兄弟俩人的青少年时期是在黄陂长大的。父亲程珦“官小禄薄”,又好娠济贫困的亲戚家族,“克己为义,人以为难。”。在这种并不富裕的家庭环境中,兄弟俩勤奋好学,笃习儒家经典,鄙薄利禄,慨然以继承和弘扬孔孟道统为己任。青壮年时还游学外地,向周教颐、胡暖等儒家宿者致礼请问。又讲学收徒,提倡理学,成为一代宗师。四方儒士,翁然从之。影响中国历史进程达七八百年之久的程朱理学的两位创始人是喝滠水河水长大的。著名的《千家诗》卷首乃程颢那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殊不知这首名诗就诞生在黄陂区滠水河畔的鲁台山地区。二程生活时代的鲁台山一带是一片多么明艳迷漓的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山腰有一汪清水“聪明池”,相传为二程亲手开凿的研墨洗笔处;山之南木秀风清、绿阴葡郁的“理趣林”,系二程常来散步和诵读之地;山之东“平田积水”、清波盈泛,乃两夫子习射之所“流失湖”;山之西见一水蜿蜓傍绕,汇注渡河,“两岸多有美植”,世人称“花柳前川”。

展开全文

在黄陂县城及其附近,长期保存了纪念程频、程顾兄弟的“双风亭”、

“程夫子桥”、“先贤祠”,当地人将其精祀于孔庙,或传刻其文集。为了策怀二程,宋代建有清远亭,南宋改称双风亭。后塌坍,明代天顺时重建。双风亭位于武汉市黄陂县城东南的凝水河畔鲁台山上,与县城隔河相望。登临亭上,不仅可俯敢黄陂县城全貌,即令方圆十余里的水光山色,亦能尽收眼底。自宋代以来,历代文人墨客在此题词吟赋,浏览忘返,究其原因,内中自有典故。

环绕双风亭尚有几处与二程有关的趣闻。双风亭侧有一聪明池,旧传为二程习文研墨洗笔之处。他们亲手凿潭,池内“蛙不鸣,蚊不鼓,水不溢。后掘土得一石龟,上有八卦,或窃之去遂不验”,看来有些神话了。聪明池中原有涵虚亭一座,系二程常来攻读之处所,有碑文云:“半亩方塘一个亭,森森万象入虚明,百年心印今犹古,怪得蚊蛙不敢鸣。”但此亭建后失修,已废多年。双风亭西南一里许,有一林园名叫理趣林,昔日花红柳翠,系二程“傍花随柳”之所在,因年深月久,早已沧海桑田。双风亭东约一里,有一碧波荡漾的流矢湖,相传二程习射,箭矢飞于此而得名。双凤亭西南半里许有花柳前川一地,常游于此,千家诗上的卷首诗《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就是程颢春游至此的即兴之作。此外,还有二程祠、程乡坊、白云洞、程夫子桥(即西郊桥)、潭水台等地,皆为二程兄弟生活及游憩之处。但有些遗址早遭破坏和失传。

双风亭几经兵火,几经坍塌,几经修复。现在的双风亭,据《湖北通志)载:“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黄陂二月十九日大风,双风亭倾”,道光二十八年(l848年)复建亭于台上,解放前已呈破败景象了。

建国后,党和政府于1962年曾拨专款,聘请能工巧匠精心维修,使残亭断阁为之一新。但好景不长,又遇十年浩劫,双凤亭也未逃脱“横扫”的厄运。1984年政府又出资修建。郭沫若于1962年写的“双风亭”颗额亦恢复。

从南宋,历元、明、清诸代,封建统治者尊崇理学,均要森封和礼祭程颢、程颐二位兄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